由于业务,需要装柜逻辑,之前用的装柜逻辑就是装柜专家这个逻辑,不得不说这个小软件还是可以的。 研究完这个软件后就去了解这个三维装箱,好家伙不了解不知道,这么难搞;(三维装箱问题也是NP-hard问题。由于此原因,很多之前的研究都集中于近似算法和启发式算法);博主想都没想直接搬出了gpt 5pro。 我直接开问,然后回答 我下面给你一个实用、可落地的 3 维装箱(3D Bin Packing)算法方案,外加一份可直接运行的 Python 参考实现。它基于业界常用的极点法(Extreme-Point Placement, EP)+ 体积降序启发式:效果稳定、实现相对...
摘要: 本文以“看不见的分界线”为喻,探讨当代技术飞速演进下,人类心智从“支配”工具转向被工具“托管”的隐忧。作者指出,大模型与低门槛编码虽大幅提升效率,却可能削弱我们调试、检索、推理等“质疑的肌肉”。AI 像一面镜子与一把刀,放大速度、尺度与欲望,迫使个体思考:在被放大的自己面前,是否准备承担后果?文章号召读者在加速河流中掷下一枚石子——一次拒绝或深度复盘——以守护自我主体性。
一条看不见的分界线 技术史像一条河流,表面泛着炫目的泡沫:从蒸汽机到电力,从硅片到云,从搜索引擎到大模型。河水越急,人们越习惯把“更快、更省力”当成全部进步。可在水面之下,还有一条不易被察觉的分界线——我们的心智到底是在“支配”工具,还是逐渐被工具“托管”? 今天,vibe coding 让写程序像发微信一样轻松;大模型能拆任务、重构架构、起草商业计划。一切看似唾手可得,却也像在耳边轻声诱惑: “不必耐心,不必怀疑,相信我就够了。” 倘若真把怀疑和耐心打包外包,我们究竟失去了什么? 真正的损失往往不在于技巧,而在于 质疑的肌肉。 当代码一次次“自动通过”,我...